包子,中式傳統美食的好滋味
14 Jan, 2021中式美食時常隨著地方習俗文化一同發展,街市隨手可見的包子就是其中之一,究竟有多少地方的習俗與包子有關呢?
蒸籠打開,一個個蓬鬆如枕的包子 ,葷素皆宜、甜鹹皆美;可做主食,也可當點心。不但代表著中華飲食征服了許多人的味蕾,更是華人世界裡不可或缺的民間食物。
包子因為外型圓潤討喜,且帶內餡,常被作為討吉利的食物。許多地區便有在過年、或是進入臘月(農曆年最後一個月份)時蒸包子、吃包子的習俗;象徵一家人能團團圓圓、圓滿如意。在舊時北京,農曆六月六是稻穀正要結穗充實的時節,此時農家也會吃包子 ,祈求稻穀跟包子一樣飽滿充盈。而與自然及農作息息相關的二十四節氣裡,八月上旬的立秋之後,時序要開始轉涼,這時候民間便會吃肉包子,讓油汁地好好地滋潤經歷夏季後的身體。
此外,「包子」這名稱在中文的社會中,也不時地會被引為祝福。民間有人取其”包生子”的衍生意義,作為給新人的贈禮。也有與粽子組成讀音”包粽”(包中)的祝福禮物,為考試的親友們帶來美味跟好運。
除了這些,還有許多有趣的包子相關習俗跟傳統,一起來看看吧。
度晬&抓周:為滿歲嬰兒求個好人緣
「晬」指得是孩子滿一歲,「度晬」是閩南地區及台灣慶祝嬰兒滿周歲的傳統儀式。在這一天,家人會準備牲禮及紅龜(一種紅色的甜包子,以龜為名意指長壽)祭拜祖先神明,並準備兩個包子,來擦周歲孩子的嘴、屁股,然後說"臭嘴去,香嘴來",一方面是讓孩子脫離乳臭,繼續健康長大,另一方面則是希望孩子長大後愛乾淨,說話也能得人緣。
端午節:不吃粽子吃包子
端午節是許多華人地區重要的節日,但除了吃粽子 (以粽葉包裹糯米及各種食材的傳統食物),在某些地區,比如四川、雲南等,傳統上卻習慣吃麵Q肉香的包子。有一說是紀念三國時代的名士 - 諸葛亮;也有說法是此地此時正是麥子成熟的時候,麥粉比粽葉容易獲得,在早期物資不豐的時代,唯有等到了端午節這樣重要的節日,這些地區才會四處傳起蒸包子的香氣,大家盡情分食,並且祈願收穫豐飽。
台灣南方澳:新船下水丟包子
在宜蘭南方澳地區,早期世代以討海為生。因此每當新船下水,便要舉辦盛大儀式;其中最引人注意的,便是往站滿人潮的船下「丟包子」。新船入水儀式所丟的包子象徵魚餌,船下拿起雨傘、菜籃、籮網的群眾,好比爭餌的魚群。只待時間一到,上千上萬顆的包子從天而降,搶到的民眾也等於分享到好運,使得現場總是熱鬧興奮。而漁船主人也帶著這團火熱的人氣祈福新船下水後,漁獲滿滿。